一、校本数据分析及诊断平台框架设计
校本数据分析及诊断平台是指以学校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汇聚和分析为基础,以业务系统为支点,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大系统,面向专业、教师、课程、学生等多个层面和多元对象,提供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的数据平台。
为避免系统重复建设,减少学校智能化建设的开支,本平台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应用系统,构架校本数据仓库,实现跨应用的数据共享基础上,遵循“先进性和成熟性、开放性和标准化、可靠性和稳定性、可扩展性及易升级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可持续发展、支持移动终端”等系统设计原则,进行校本数据分析及诊断平台框架设计。
(一)基础设施层。主要涵盖系统的网络设施,服务器、数据存储设施、通用服务设备、公共服务系统(数据库、操作系统)等。
(二)基础应用层。主要涵盖系统运行中间件,及学校现有的“三大中心”业务系统,是校本数据仓库的原始数据的主要来源,三大中心即“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
(三)校本仓库层。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及抽取,形成校本状态数据仓库,为教学质量诊断和监控提供原始数据支撑。
(四)服务展现层。通过统一门户,面向各级领导、管理员及师生,分角色提供各项信息资源及服务,进行常态化的质量管理,并落实学校的质量管理目标。
二、校本数据分析及诊断平台详细设计
(一)校本数据仓库。校本数据仓库是以学校现有的三大中心即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为基础,增加教学工作诊断、教学评价等数据采集系统,对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及其它外部系统,帮助学校方便、快捷、准确地进行校情分析,通过客观自诊,促进建设,持续全面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1.数据仓库管理。建立数据仓库主题数据集,这些基础数据是支撑数据,作为所有指标的计算来源以及检验指标值的依据。
(1)用户在线自定义建表,设计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展现形式;
(2)按部门设置字段权限功能,并且能对字段可设置数据字典;
(3)用户自定义表系统,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操作: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查询功能。
2.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标准,进行各业务主题数据的采集,抽取,转化和装载。具体方式分人工采集和系统对接两种方式。
(1)人工采集提供完善的采集填报流程。采集任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发布数据采集任务,可以分批次发布采集任务,默认按照表字段权限设置录入员和审核员,也可以手动修改表的录入员和审核人员。数据采集填报方面,数据采集人员登录系统,能够根据权限下载相应字段的模板,进行导入数据,不同应用系统源数据应保持一致,系统能够根据字段设计的类型、数据字典等进行校验,校验结果可下载查看,对于不同部门数据自动进行清洗合并。数据审核员进行审核,也可以在线修改导入的数据,审核通过入库。
(2)系统对接方式采集数据。根据校内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接口,建立数据交换中间库,对数据抽取和清洗,根据数据及时性的要求进行手动或定时同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智能决策分析及监控系统。基于校本数据仓库,建立数据分析及监控指标,可以进行常态数据监控,指标预警等。
1.指标计算。系统自动从导入的基础数据中抽取数据,由定义的指标计算公式完成指标值的计算,指标可以通过向导方式或写SQL 等方式进行计算,同时建立指标值与支撑数据之间的关联。
2.辅助决策。从整体上对所有指标结果进行诊断,列举不符合标准的项目进行提示,结合历年的指标结果进行比对参考,提供互动平台进行指标评估及计划任务部署,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3.数据分析及挖掘。具有校领导与职能部门门户,展示全校相关指标图标,如生师比等仪表盘,具有历年数据趋势分析等功能,具体如下:
(1)图表可以逐层挖掘直至明细数据;
(2)管理员可以使用已有指标添加制作图表,放置到给定权限的门户;
(3)图表可以导出使用。
(三)质量诊断。
1.学校层面教学工作质量诊断。全面落实学校的质量目标体系,建立“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通过对校本数据的分析及过程的常态监控,定期生成自我诊改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报告(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补充修正),作为持续诊改的依据。
(1)自我诊改报告管理。能根据校本数据仓库数据,自动生成学校的自我诊改报告,报告由表格、数据和图形等内容组成,也可在线设计报告格式模板。
(2)数据分析报告管理。能根据数据仓库数据,自动生成学校的数据分析报告,报告由表格、数据和图形等内容组成,也可在线设计报告格式模板。
(3)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可以定制质量报告模板,在模板中可以插入和动态显示指标内容,从而生成质量报告文件,具体包括: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指标库管理;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模板管理;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文件导出和打印等。
2.专业层面教学工作质量诊断。专业诊断依据专业诊断指标体系,从多个观测点对专业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改革等方面考察诊断,诊断专业发展是否符合学校的总体改革思路。
(1)专业诊断准备。职能部门可以设置诊断指标,向二级学院发布专业数据采集任务,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审核。系统可以设置多级多层指标体系,支持支撑材料的上传、指标的公式计算等。学校也可根据自身需要自定义指标,进行管理和分析。
(2)专家网上诊断。包括专家管理、专家登录系统、专家在线诊断、在线填写意见等。系统在专家诊断时能根据诊断指标自动显示相关支撑材料、打分情况。
(3)诊断结果分析。系统对各专业诊断结果进行评估,评估出各诊断指标下的支撑材料和指标值中特点和不足,为专业建设提供辅助决策。
(4)专业诊断报告。系统提供报告在线模板编辑,模板中可插入相关指标及图形,系统根据模板自动生成专业诊断报告。
3.课程层面教学工作质量诊断。课程诊断模块包括课程建设显示度、课程建设实施度、教材建设满足度、教学评价满意度4 个一级指标。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率、信息化教学资源更新率、采用项目化(任务导向式)教学课程门数占专业核心课程比重、课程实施有效度、高职高专教材采用率、校企合作教材推广率、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满意度、学生对专业课程开设满意度8 个二级指标和评审标准可灵活自定义,专家通过该系统在线评审。
(1)课程诊断准备。职能部门可以设置诊断指标,发布课程数据采集任务,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审核;不同的课程可以设置不同的诊断专家。
(2)专家网上诊断。专家根据诊断指标对课程进行诊断,可以针对各指标打分,并提出诊改建议。
(3)诊断结果分析及改进。可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汇总,计分排序,单向指标分析,形成课程诊断报告,反馈给学院及相关教师进行整改,并定期检查。
4.教师层面教学工作质量诊断。教师诊断模块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教师发展标准设定指标,充分运用校本数据平台、对教师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开展监控、预警、诊断与改进工作。
第一,学校、院系和专业师资诊断。
(1)系统根据学校、院系师资队伍规划及教师发展标准设定指标,从多个方面对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人才流失、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诊断。诊断师资队伍规划目标达成度。系统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汇总,计分排序,单向指标分析,形成师资队伍诊断报告,反馈给学院进行整改。
(2)系统根据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诊断教学工作表现。这些源数据可从学校应用系统中获取或人工采集,经有关院系或职能部门确认后作为师资诊改的依据。
第二,教师个人自诊。针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档案、参加教学培训、观摩、参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工作质量、质量保证问责机制、学生学业测评、课程测评、部门履职测评等指标的完成自我诊断。
5.学生层面教学工作质量诊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标准进行学生自测诊断,通过校本数据分析及诊断平台对学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控、预警,状态数据分析、诊断与改进工作。
(1)育人体系完善性诊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思想,校本数据分析及诊断平台建立育人体系的业务流程和质量控制观测点,实时监控、分析及诊断育人工作的达成度,通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就业创业生态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效进行检验,为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2)优化成长环境诊断。在“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中心”理念下,建立学院教育教学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价平台。建立学院学生诉求、申诉快速移动平台。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网上测评系统、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实时开展学生发展过程诊断与改进工作。
(3)学生学业进度诊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于学业不达标的学生,进行预警。系统建立学生帮扶平台,对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系统可让各级领导、管理员、家长和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对于进入预警学生库的学生,学校、家长和学生各方沟通后,可以制定学业帮困计划,辅助学生能正常的完成学业。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帮困管理,系统需要采用问责制,并清楚的了解各级管理的帮困工作。
(4)基于校本数据分析及诊断平台的数据分析及挖掘,生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报告》、《学生发展状况评估报告》、《学院学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四)统一门户平台。建立统一门户,实现单点登录,各种类型用户可以根据权限配置访问可使用的服务,而不需要单独登录每个子系统,提高系统的易用性,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服务的质量。
三、结语
研究表明,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本数据分析与诊断平台,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免系统重复建设,完全实现数据共享,满足学校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数据采集的需求。系统实现统一用户平台,支持多类用户方便快捷地登录处理各种事务。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逐步将学校各项工作与信息平台相结合,实现工作过程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完善智能化移动与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新形态,形成常态跟踪、及时诊改的课程教学质量诊断机制;研究在提高系统反应速度的同时,对照工作目标,构建新型的云计算应用程序,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
(摘自《绥化学院学报》,2017年37卷11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宋维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张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