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教学研究

业作为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结合的接口,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建设内部专业评估制度,可以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专业的发展状态,及时发现各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专业建设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预警并纠正专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从而保障专业建设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轨迹,确保各专业建设的质量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内涵分析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内部专业评估是高职院校内部以专业建设工作标准为指导和准则,以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按照拟定的专业评估方案,对被评专业的教育教学资源、专业建设、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专业建设的绩效等进行系统考察和价值判断,并以此促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内部专业评估制度,可以规定专业建设过程中需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动准则,来规范内部专业评估活动的秩序,明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充分调动专业建设和管理人员的潜能,展开深入、细致的剖析与反思,最终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目的,并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全面诊断的反馈信息,为专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方向。此处内部专业评估与外部专业评估的区别:一是指高职院校考虑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设学校自身的专业建设工作标准,专业建设主体根据专业建设工作标准开展各项专业建设工作,专业评估主体根据专业建设工作标准设计专业评估指标和方案,了解实际专业建设过程与专业建设工作标准偏离的程度;二是指高职院校将专业评估作为学校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学校各项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要的部分,是学校自行组织、持续开展的一项工作;三是高职院校以内部专业评估制度建设来增强学校自身的专业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内部专业评估进行价值判断,进而为专业建设质量诊断、鉴定和改进提供依据,促使学校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形成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促使学校自我质量管理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评估主体的多元性

制度发挥作用的核心动力是利益驱动,只有制度和利益相关主体的直接利益或间接利益联系起来,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内部评估制度中需要明确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使其参与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时作为评估主体参与到评估制度的执行和贯彻中,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形成对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形成共同利益实现的互动管理和共同治理。

其中,专业评估制度的决策者主要负责明确学校专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确定专业评估制度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为专业评估工作开展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和支持;专业评估制度设计和组织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论证、完善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和专业评估实施办法,选择专业评估专家组成员,组成区别于各专业建设主体作为自我评估主体的一支外部评估队伍,形成学校整体的专业评估结论;作为专业建设管理主体的行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完善和丰富各项专业建设的管理制度,指导和督促专业院系和教学部按照专业建设工作标准开展各项专业建设工作,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各项专业建设工作的过程性材料和绩效材料,为校级专家组开展评估打好基础;专业院系和教学部主要负责领会和落实专业建设工作标准,根据专业特点创新性开展工作,围绕专业评估指标,常态化地开展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并根据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和与标准存在的偏差,实时进行整改和提升;参与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职员工,既是专业评估的主体,同时又是客体,在自主自律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自我检查与反思,并及时呈现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以取得参与本专业建设的全体成员的理解和共识,共同寻找问题的成因并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各专业的学生作为专业教育和服务的对象,主要考虑自身学习的体验,评价专业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学校专业学习环境的营造情况,分析判断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高和学习成果的获得,通过参与评教、评学、评管来提供专业评估的调研性数据;各行(企)业和用人单位作为专业教育的服务对象,通过对毕业生的评价,判断各专业能否培养出满足行(企)业发展需求的具有相关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反映专业建设和管理的绩效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教育的产品,其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毕业后被行业协会或社会认可的程度,反映出高职院校相应专业教育的质量,同样也提供了专业建设和管理的绩效数据。

(二)评估关注的全过程性

内部专业评估的目的是高职院校自身为了提升和改进专业建设的质量而开展的工作。由于专业建设质量的改进是一个持续过程,它区别于外部专业评估关注结果、重视硬件和形式的局限,内部专业评估往往关注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除了关注专业建设的绩效之外,还对过程的实施和管理进行诊断和评估,促进过程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改进,减少过程波动和目标偏离,从而确保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期望的专业建设绩效,离不开专业建设和管理关键过程的识别、设计,离不开科学规范、严谨高效且持续改进的过程管理。因此,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除了包含可见的指标和刚性的数据,还包括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状态和运行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这些过程往往是具体的、行为化的和可测量的目标过程,是由具有原则和抽象特征的建设目标逐级分解形成的。例如,专业开发和设置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的过程、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校内外实训工厂或基地建设的过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专业建设质量测量分析与改进的过程等。在梳理出这些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关键过程后,要从教、学、管三方面分析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任何关键要素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及关键环节的运作效率和效益都会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正因为评估关注的全过程性,决定了内部专业评估工作的常态化。内部专业评估的目的不仅是证明和判断,更多的是在于改进,通过常态化的、贯穿于专业建设全过程的多主体评估,能及时掌握和分析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状况,并进行评价、反馈、改进,从而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并对总结的经验可以传播和学习,对于不完善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进行及时修订,对缺失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进行健全,从而实现专业建设质量螺旋式的改进、提升和发展。

(三)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外部专业评估的主要参与者是评估的组织者,受特定时空条件的限制,往往只采用听课、走访、座谈、观摩、查阅材料等短期性、表面性的评估方法,无法达到评估应有的深度。但在内部专业评估中,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和质量的承担者,同时也是内部专业评估的主体。因此,内部专业评估可采用多种周期性和动态性的评估方法进行。

首先,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作为专业建设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可采用效标参照评估的方法,立足本职岗位,根据专业建设标准中各项工作规范、要求和质量目标,经常性地进行自我诊断、衡量和评价各项工作的质量,使自我评价成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不拘泥于特定时间、地点和对象,将凡是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评估,都纳入自我评估的范围。如二级学院(系部)负责人对专业建设计划或方案是否科学、专业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如何等进行自我评价;专业带头人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课程或课程体系设置的正确性等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每堂课的教学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其次,作为专业建设管理者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可根据专业建设标准制定专业建设工作过程诊断与改进办法,细化专业建设工作过程诊断与改进的指标体系,具体描述专业建设工作过程诊断的要素,通过不定期查看二级学院(系部)各专业网络信息平台,实时收集由院系提供的信息与数据;通过随机听课、专业教学场所巡视、参与专业教研活动等参与性观察法,深入到专业建设工作过程中;通过师生专题座谈会、现场访谈、问卷调研、专业建设过程资料查看等现场评估的方法,收集到一手的资料,开展全面深入和更加接近真实状态的诊断与审核工作。

最后,作为专业建设的被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的相关行(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可通过业界评价、薪酬统计、满意度调查、学生增值发展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专业评估。

三、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建设策略

(一)重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培育质量文化

外部专业评估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其中政府或社会问责发挥了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受功利心态的影响,总想将尽可能放大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优点,同时尽可能隐藏或减少缺点,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过程资料和成果进行包装,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此时,专业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往往被动地迎接评估,存在观望、怀疑甚至拒斥心态,参与的深度及自觉度均不高,从而也失去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的机会。而内部专业评估是自下而上的,需要每个参与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教职员工,自发自觉地为专业建设的质量负责,不断审视和评价自己的各项工作,将自我评价当成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强加于专业建设和管理过程的活动;不仅关注自己工作目标的达成,还关注工作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从而不断认识和了解自身状况,把握自身经验与问题;当出现一些影响专业建设和管理质量的尖锐或深层次的问题,能以平常心予以剖析,能进行自我反思和问责,从而进行及时的自我改进、调节和完善;专业建设的管理或建设者及学生之间,进行协商、建构和互动,在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能够统一认识并形成共识,真正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范富格特(Van Vaught)指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只有当高校教师认为质量保证活动是其分内之事,整个活动才可能成功”,因此,只有通过培育质量文化,重视专业建设和提升管理主体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内部专业评估作为学校各主体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内部专业评估的价值和作用。

(二)以内部专业评估制度为基础,完善学院制度体系

在学校内部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完善“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促进学校的内涵提升,具有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而要使内部专业评估制度常态化、持续性的运行,形成良性运行的机制,必须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制度。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建设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提出专业建设全过程应遵循的规范和应达到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规范、诊断、评价和反馈作用的纲领性文件。其次,在专业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专业建设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哪些制度是缺失的需要新建,哪些制度是已有的需要继承和完善,哪些制度是需要整合优化的,并根据制度运行的需要对各行政部门及专业院系的职能和岗位责权进行动态调整与配置。最后,还要建设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开展内部专业评估,使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标可对、有据可评,从而形成动态性和实践性的内部专业评估运行机制,并内化为专业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的能力。

(三)建立内设专业评估机构,培养专业评估专家队伍

由于内部专业评估是一个常态化、持续性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内设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和保障内部专业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既要组织专业建设标准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又要组织内部专业评估的制度建设,形成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明确和规范内部专业评估的过程和形式;需要遴选各专业具有丰富专业建设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学督导员、教务处和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代表、校内外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行(企)业的技术人员等,组织形成一支内部专业评估专家队伍。同时,要重视专业评估专家队伍的培养,组织开展最新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国外先进的评估模式和体系的学习和培训,统一各专家对各项评估指标的内涵理解和把握,确保各专家统一认识,从而保证专业评估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实现专业评估工作促进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价值。

(作者:徐黎明,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教授)

 

  • 学院地址: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天星路8号|
  • 邮编:225300|
  • 电话: +86-0523-86662601
版权所有© 202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