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张,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先后启动了强调基本办学条件建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突出专业建设的示范院校建设和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的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考察,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把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看作是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那么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院校建设则是高职院校逐步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内涵建设阶段。但无论是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示范院校建设,还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的骨干院校建设,都是项目化、创建式的建设,随着这些院校一批批完成项目建设验收,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业内人士所说的“后示范时期”。如何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科学发展,保持前行动力,设计一套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专业内涵建设又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功能分析
随着国家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等一系列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文件,明确指出了新时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而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有效的指导和规范,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科学的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
(一)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贴合地方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面对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高职院校要及时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岗位(群),明确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规格、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岗位(群)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定位,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确定专业内涵建设指标要素,构建指标体系,明确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二)有利于进一步找准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一般落脚于教研室,管理主体是二级院系,因此,专业建设工作的主体是二级院系和教研室,主要依靠的是专业教师。通过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教师能够知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进而避免在工作中的偏差;根据指标体系,教师能够获得专业内涵建设的方向,把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进而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效率。
(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制定与完善高职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成效,能够进一步明晰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学校制定和完善专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对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来说,有利于掌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情况、了解高职教育发展情况,根据指标体系获得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各级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
二、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与关键点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依据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的基本精神,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自觉地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引导和规范,并通过办学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指标体系构建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1.要体现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是区域社会发展形势下,基于经济发展、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确立的一种教育体制,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技术技能岗位人才保障。可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符合区域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中的各项需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也以此为基础。所以,构建适应性的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就应在体系中纳入体现高职院校融合地域发展特色的要素指标。
2.要符合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所以,指标构建应当有效把握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保证专业设置和地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并且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坚持特色发展的情况下对评价指标各要素进行合理选择,进而通过各方保障力量的有效协调,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
3.要把握高职教育全面育人的各个环节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应当在关注教学成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和责任,将评价的角度拓展至专业设置标准、专业设置条件、系统的组织结构、系统组织任务等方面。应当在关注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课程水平的基础上,对师生成长发展、教学科研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等也给予充分的重视。应当在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中有系统地运用各项指标和方法,在充分考量内涵建设中各要素间关系、育人过程中各环节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准确、科学的评价和控制。
4.要体现高职教育“高”与“职”的特性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符合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教性,既应当保证高等教育的规律充分地贯穿于评价过程,又要确保评价体系的设置和实际情况相符;既要求将高中后教育的高等性要求体现出来,又要反映高职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5.要适应不同院校共性与个性特点
实际当中往往会存在多种因素能够对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造成影响。不同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师资水平、办学特色,并且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需求相对应,应当在充分结合个性和共性的基础上选取适应的评价指标,推动高职院校的有效发展。高职院校在具体的运营管理中,应当突出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创新,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内涵建设发展的目标方向,课程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教学组织与管理是基础,此外,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还包括人才管理、社会服务和特色创新等要素。
(一)专业内涵建设指标构成要素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社会职能就是培养出在专业和能力方面符合本地区现实需求的人才。一般来说,在办学实际当中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指标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企融合4个二级指标。其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考察指标应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布局之间的关系、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应充分调研行业和区域的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与区域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考察指标应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契合度、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契合度、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与课程设置的契合度等;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充分引入企业的参与,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科学建立,有效落实课程资源和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考察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管理与考核制度改革等;通过调查分析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科学确定,并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方法。校企合作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合作项目、合作企业规模和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情况。
2.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建设,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以良好的课程建设为前提。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在综合考虑未来岗位需求的情况下,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且根据社会岗位技能变化不断进行教材升级。因此,课程建设这一指标又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设计、教材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考察的内容包括:在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确定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等。教学设计考察的内容包括: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要求在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并且应用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建设考察的内容包括:课堂教材可选用省级以上高职获奖教材、材料,用于企业实训、实践的教材可以自行开发。
3.实践教学
高职毕业生尤其是首次就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是一线技术技能型岗位,所以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应当为开展实践教学创建良好的硬件环境,为了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应当科学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管理,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应当包括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和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条件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情况、高职院校专业和行业企业合作的状况、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数量与素质、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的人数、实习的岗位、实习的单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是否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行业企业是否充分参与进来。实践教学管理考察的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质量标准与制度建设情况、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实训实习报告完成情况。顶岗实习考察的内容包括:构建顶岗实践体系的情况、相关费用是否到位、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和水平。
4.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教育教学活动建设,所以只有拥有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高校才能够真正实现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不仅应当专业能力过硬,还应当具备合理的专业、职称、学历以及职业资格结构。所以,教学团队指标中包括教学团队建设、团队结构和水平、个人素质3个二级指标。其中,教学团队建设考察的内容包括:团队建设实施情况、团队成员结构以及是否参与相关进修培训、专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的发展状况。团队结构、素质和水平考察的内容包括:专职与兼职教师比例、教师与学生比例、教师专业、职称、学历结构和培训状况。个体素质考察的内容包括: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状况、教学能力和专业学识。
5.教学管理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不仅要抓好日常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还要强化对整体教学的管理,通过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和有序运行,保障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中教学管理又被分为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过程控制和测量分析。在管理职责中考察的内容包括:院校机构设置目标与主要职责、对校内各项活动与制度的管理情况、教师教学活动计划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在资源管理中考察的内容包括:高校仪器设备、实训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情况。过程控制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是否有效实施和设计教学管理过程控制、教学管理中相关部门、学生、教师是否充分参与进来。测量分析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设计和实施工作绩效、质量管理成效分析制度。
6.人才管理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组织之间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才,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应当充分重视优秀人才的管理、吸纳、培养和输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在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中人才质量包括5项二级指标,分别为知识与技能、生源和就业、毕业生评价、业内评价、用人单位评价。
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中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人才专业教学能力、人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生源和就业指标考察的内容是:学生质量和数量的情况、毕业生对口就业水平、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是否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学生就业率。毕业生评价指标中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水平、教学计划是否充分实施、学生是否获得充足的顶岗实习机会。业内评价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各教学团队建设状况、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发展情况、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水平、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教学成果。用人单位评价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和道德水平、高职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7.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发展中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不仅能够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还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充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中的社会服务包括技术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和专利3个二级指标。技术服务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服务层次与范围、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状况的反馈。教育培训服务指标考察的内容范围包括:高职院校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的状况和水平。专利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情况、专利转化实际成果情况。
8.特色创新
高职院校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发展出自身的特色,利用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职业岗位服务,利用特色吸引生源,创建品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很多民间资本也注入到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这些学校的办学体制机制更加灵活,跟随市场变化的脚步更紧密。所以,在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唯有发展自身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提升内涵发展的目标。在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中特色创新的二级指标为特色专业和创新项目,该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在创新项目和特色专业发展方面获得的成效,以及整体规划。
(二)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各要素权重分配
1.分配原则
由于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大小和重要程度,所以需要据此赋予其相应的权重。权重能够将某指标的作用大小和重要程度用数字指标反映出来。尽管一些指标处于相同的层次,但是其权重依然会不同。权重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分配权重,那么真实的情况就无法反映出来,更有甚者会诱发评估主要方向的改变。所以,在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确定指标权重,进而保证指标体系整体的科学性。
2.分配方法
通常来说有两类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别为主观法和客观法,其中主观法指的是以自己对各个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为依据确定其权重值,实际当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包括循环评分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客观法则是以指标自身的作用大小和影响赋予其权重数值的方法,实际当中主要用到的有多元分析法、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成分分析法等。上面的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弊端,通常来说需要在具体分析评估类型、评估目的、数据统计等具体问题的情况下,选择性的适用。
3.分配比例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在构建该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科学地选择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且根据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科学的确定权重,这样才能够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科学的反映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
本课题组成员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所在院校实际,构建了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并对各要素进行了权重分配。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9期,朱有朋,张薛梅,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