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探究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基于如下原因:其一,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质量决定人才质量,保障人才质量当从保障专业质量做起;其二,当前,教育部与财政部大力推进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各省(市)纷纷启动建设重点专业(群)工程,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三,教育部委托有关专家组研究的高职专业评估已形成初步成果,外部专业评估的试点工作行将启动,探索与之衔接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乃题中应有之义;其四,伴随着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贯彻落实,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速度加快,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将扩大,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学校自主管理质量的能力时不可待。
一、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艾莉斯提出,在工商界形成的质量保障思想和技术,能够并且应该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界掀起了关于质量保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潮。
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国家、社会、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对教育质量实施连续监控所建立的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被理解为质量监控体系,监控的主体则是国家、社会第三方和高等学校。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使政府、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机构所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认可,而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被理解为依据系统原理建立的复杂体系,其保障客体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即高等学校履行办学责任的任何一项工作,保障目的则是使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满意。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对完美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为基础,受政府支持与资助,校内外合作,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质量保障体系被理解为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由学校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组成的整体,同时强调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政府、社会组织和高职院校,为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建立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综合体,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化、结构化和体系化。
其次,满足超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政府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政府是高职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没有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兴趣和热情,高职院校就没有生存的资源和理由。有人直率地指出:高职教育质量的本质是高职教育提供的服务满足政府、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
第三,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经典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ISO9000质量管理技术,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质量保障探索中形成的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值得借鉴的范例。
第四,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指挥、标准、信息收集处理、评价诊断、反馈改进和支持等六个子系统。指挥系统主要确定质量保障目标,制定质量管理制度与政策,指挥协调质量保障活动;标准系统主要明确质量保障要素及其基本质量要求,指明质量保障的方向和要求;信息收集系统主要收集信息,为质量评估专家提供依据;评价诊断系统主要分析评价信息,发现质量保障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将评价诊断结论反馈给有关人员,引导人们解决问题、改善质量;支持系统主要开展质量宣传,创建质量文化,动员师生员工参与质量保障活动,使质量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
二、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
基于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可以将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定义为:高职院校为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遵循专业质量生成规律,综合运用制度、程序、规范和文化活动等手段,对影响专业质量的关键环节实施管理,从而保证专业质量的管理体系。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丰富的内涵昭示,该体系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
本质上,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保障的工具,而质量保障是指人们依据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要求师生员工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与自觉性,认真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教育质量目标的过程。不难看出,厘清教育质量目标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前提,建立质量标准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而引导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不遗余力地落实和超越质量标准,则是质量保障的关键。事实上,质量保障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率先明确活动的目标,有了目标,质量活动才有方向,如德鲁克所言,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为了实现目标才进行工作的,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先导。其次,“放弃质量标准是最严重的教育危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体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只有建立科学的标准,才能使专业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形成校内外建设者之间的强大合力。再次,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仅仅为有质量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只有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质量成为其内心的追求和向往,质量标准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和超越,应然的质量目标才能成为实然质量结果。
显然,与确立专业建设的质量目标、建立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相比,激发师生员工执行标准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是一项更具挑战意义的工作。实践证明,推动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大学的制度和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大学制度和大学的精神气质是一个金币的两面,互为表里,大学的有序发展是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首先,“有什么样的激励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一所高等学校成功与否在于其制度的合理性、适应性和优越性,是制度在制造质量,分隔教育质量的高低”。制度在激发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热情上,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次,“再有用的质量改进工具与方法,如果不能和文化的变革同步并持续地进行,其结果注定是失败的”。对质量及其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规范、标准等被“规定性”的层面上,应该表现在为学生发展的责任意识、严谨求是的行动准则和追求至善的大学品格方面,即在学校与学科内部营造一种人人研究质量、及时更新质量、处处体现质量的文化氛围。
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可由三个子体系构成:一是着眼于实现质量目标的质量标准系统,其明确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要求,告诉人们专业建设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为专业建设提供标杆;二是保障质量标准落实的质量评估系统,其推动专业建设基本质量标准的实施,发现和改进专业建设活动中偏离标准的问题,维护专业建设的过程质量;三是志在塑造专业质量精神的文化活动系统,致力塑造师生员工神圣的质量责任、崇高的质量理想、自觉的质量意识和时刻追求质量的行为习惯。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标准系统处于基础地位,其是专业建设的指针、实施评估的准绳、设计文化活动的依据;质量评估是质量保障的关键,其督促人们实践质量标准,确保质量标准的有效落实;质量文化活动系统是“动力机器”,为人们贯彻执行质量标准、理解接受质量评估提供精神动力,使质量保障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一)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建设
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是为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对专业建设过程提出的规范性意见、对结果提出的目标性要求。
表1 高职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专业管理 | 专业调整 | 依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设置调整专业,确保专业与产业对接。 |
发展规划 | 制定发展环境与基础分析透彻、工作目标明确、实践措施扎实的专业发展规划;将专业发展目标与措施分解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 | |
校企合作 |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健全,行业企业有效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 | |
过程监视 | 建立落实专业建设重要工作质量评价、监视制度。 | |
年度评审 | 建立落实专业建设年度工作评审制度,过程与绩效评审协同,成绩与问题评审结合;问题改进措施扎实、成效显著。 | |
教育团队建设 | 团队资质结构 | 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教师具有技能资质和生产实践经验。 |
专业化发展 | 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 | |
实践条件建设 | 校内实训中心 | 设施设备符合实训课程标准要求,突出“生产性”;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行业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融入中心建设与管理。 |
校外实习基地 | 数量充分;合作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设施较先进;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具有操作性;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并落实。 | |
课程及其教学 | 人才培养方案 | 学生初始就业、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岗位明确,专业教育目标紧扣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培养,注重学生人文、艺术、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发展。 |
课程标准 | 课程(包括实训、实习)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内容安排体现时代性和逻辑性,行业职业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 | |
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服务教学目标实现,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理论实践结合,着眼、着力能力培养。 | |
学业评价 | 评价方法有效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课程目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 |
绩效管理 | 学生满意度 | 建立学生“满意度”管理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改善在校学生对教学、教师、实训条件和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实习教学、管理、服务、教师的“满意度”;毕业学生对人才定位准确性、能力充分性、就业质量的“满意度”。 |
学生发展 | 建立学生发展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分析在校学生学科考试、技能测试成绩,毕业班级学生毕业率,技能证书获取率,发现、改进问题。 | |
学生就业 | 建立就业质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 | |
用人单位满意度 | 建立用人单位“满意度”管理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个性品质的“满意率”。 | |
质量工程 | 投身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团队(名师)、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争创良好的业绩。 |
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认为,有效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标准,应当涵盖管理职责标准,资源供给标准,产品或服务实现过程标准,绩效测量、分析和改进工作标准;陈玉琨则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可分为‘四大方面’: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张志英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中更是明确: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质量标准应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八个专业要素。
综合应用不同学者的观点,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实际,高职院校应围绕专业管理、教育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绩效管理等“五大要素”,建立专业建设基本质量标准,具体内容见表1。
(二)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制度建设
1906年,美国在医学学院率先开始专业评估,一百多年来,专业评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评估标准、评估主体和评估方法,被公认是教育评估的“三大要素”,确保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本身的质量,需要对专业评估的标准、主体和方法作出科学安排。
专业评估的标准应采用《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一方面,“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方针,专业评估标准与《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相统一,是贯彻执行评估方针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深入地贯彻《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专业评估不必另立标准。
内部专业评估是专业管理的一种形式,而在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是有专门机构负责的,一般情况下,教务处、师资处、校企合作处、督导室等行政职能部门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而专司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职责的督导室,理应在专业建设评估中发挥主导作用。督导室应组织制订《专业评估实施细则》,对评估的内容、范围、责任主体、方法、手段、程序加以规范;应组织开发数字化的评估平台,为数据采集、评估和信息反馈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应组建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系主任、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等多方人士组成的专家队伍,有条不紊地推进评估工作,同时,要加强专家培训,帮助专家掌握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应组织“元评估”,对专家组的评估活动进行评估,从整体上对评估实施过程的各个部分及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反观,不断优化评估方案和过程,提高评估工作本身的质量。学院教学系(部)、行政职能部门应重视督导室发布的评估信息,依据专家的评估意见,及时改进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工作。
内部专业评估首先要强调全面评估,学院的所有专业都要参与评估,应当为每一个专业建立电子数据库,《专业建设基本质量标准》规定的工作,电子数据库都要有对应的档案页,以便评估专家、专业建设者、专业管理者随时沟通,及时交流和掌握专业建设情况;其次要强调实时评估,《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有时效,如编制发展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三年左右开展一次,测量分析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业质量,评审年度工作质量一般在年末进行,建设课程标准、实训实践基地都有时间节点,等等,专业评估应在相关工作一结束即刻展开,以及时发现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每一项工作的质量;最后要强调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中的专业调整、人才规格定位、专业课程标准设计、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行业企业专家更有经验和见地,要依托网络,加强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评估中的作用。
(三)专业质量精神塑造活动策划
专业质量精神是弥散在专业建设各项工作中的精神文化,是优秀质量传统栖息和传承的家园,是培育崇高质量意识和责任的土壤。
首先,“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的内容广泛,学校成员的质量价值观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它决定了学校决策行为的取舍原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实践证明,学校的质量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师生员工产生熏陶和引导作用,使他们认同和接受学校的质量目标、质量行为准则和质量管理制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质量。凝练质量方针是统一师生员工质量思想,形成占主导地位质量价值观念的最好抓手,ISO9000将确立组织的质量方针明确为组织管理者的首要职责。高职院校应引导专业教研室总结、凝练专业建设的质量方针,简洁明了地表述方针,全面深刻地诠释方针,正式隆重地颁布方针,大张旗鼓地宣传方针,把质量方针的精髓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行动,使之成为他们开展质量实践活动的指南,判别工作正确与否的标准。
其次,质量精神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自组织过程,而自组织的条件之一是要有一个小规模的、具有示范效应的“基体”。专业质量精神的发展与形成毫不例外需要这样的“基体”,通过倡导和示范,把质量价值观念、质量道德辐射开来,从而影响其他人的行为。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这样的“基体”,通过定期组织评选表彰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最美任课教师、优秀教学团队、示范实践基地、卓越专业绩效集体等先进人物和群体,宣传和弘扬荣誉背后的质量精神,在校园内树立一批可敬、可学的质量标杆,用先进典型带动、引领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三,一方面,文化是制度的基础,文化通过取得指导思想上的优势地位,给予制度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制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载体,“所有文化进化式传播过程都首先以制度变迁的形式发生”。学校管理制度在专业质量精神传播中具有其他形式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应当把专业质量精神融化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在制度运行中使超拔的质量精神薪火相传,潜移默化地滋养师生员工的心灵。
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的质量,就是把握了学校的命脉,就是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打开了一扇成功之门。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5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