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意义重大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高校以服务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动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江苏省现有普通本科高校51所、高职高专院校86所、独立学院25所,在校大学生185万人。在稳定规模的同时,增量部分重点用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结构比例接近1∶12,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在校生比例为1∶1.5,形成了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迈入普及化的新阶段。二是专业体系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不断提高。突出学科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导向,鼓励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调整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控制就业率偏低的学科专业。从2010年起实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培养质量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及专业和行业吻合度统计公告制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现有本科专业335种、专业点3327个,高职高专专业488种、专业点3059个。近3年江苏省高校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232个,占新增本科专业总数的72%。高职院校现有农科类、工科类、服务业类专业点比重(3∶52∶45),与江苏省一、二、三产占GDP比重大体一致(6∶51∶43)。三是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形成。按照合理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指导高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出台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推进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特色鲜明、获得社会认同和广泛赞誉的学科专业,培育了多项荣获国家和省大奖的教学科研成果。
今后五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江苏省“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时期。习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指出,一个人只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一辈子生计不成问题。自古江南出才子,就是得益于良好的教育。希望江苏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希望江苏发挥科教优势,为科技创新作出贡献。省委罗志军书记指出,如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次“大考”。李学勇省长强调,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高等教育是改革发展的人才库、科学技术的创新源、思想文化的集散地,肩负着支撑、服务和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面临着发展、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对于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高效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共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明确了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项目实施、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和重点投入,形成200个左右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高标准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专科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促进高校建成一流的专业、造就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平台、产出一流的成果。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从2015年至2018年,严格按标准遴选一批立项品牌专业及培育点。二期从2019年至2020年,持续支持一期建设成效突出的品牌专业,遴选增列一批培育建设成效显著的品牌专业。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省教育厅归并了现有高校本科教学的部分专项资金项目,集中财力安排工程专项资金,并根据实施情况逐步增加。同时,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协调管理、开放竞争、项目责任、预算管理、多元投入、绩效考核、全程监管等工作和管理机制。可以说,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任务明确,要求具体,保障有力,现在的关键是要认真抓好工程实施。
一要注重统筹协同。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和协同创新计划三大专项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都指向高水平大学以及学科专业和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最终目标都是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科技创新。这三大专项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举措,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各高校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形成合力,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要注重分类建设。品牌专业不但要注重实力,也要注重特色。品牌专业并不是仅仅面向高水平大学的项目,而是应该顾及各类型、各层次的多数学校。一般高校虽然综合实力与高水平大学有一定差距,但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每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都应有特色发展并且呈现领先优势的专业。因此,品牌专业评审与建设实行不同类型高校分类评议、差别竞争、择优遴选,目的是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卓越应用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要注重机制创新。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也是一项改革性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省政府根据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及时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四要注重标杆引领。标杆分析是同类高校进行优势与弱点分析的有效手段。标杆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标杆引领,为品牌专业对标国内外一流专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提供了简单直接、实用有效的科学方法。要通过确立标杆,找准自己学习和比较的最佳对象,校准自己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中的水平和位置;通过标杆分析,进行全面梳理,发现自身短板,发掘比较优势,寻找改进和超越路径。通过标杆管理,扎实推动专业建设,实现本专业未来四年的建设目标,力争成为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中的一流标杆。
五要注重全面推进。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本专科人才培养。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专业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分别提高民办、公办高校学费收取标准,为加大投入、建好品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评审确定一期建设专业的同时,我们明确,要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引领,全面提升江苏省高校专业建设水平,此次申报没有获得立项的专业,只要高校加大投入、改革创新、取得绩效,可直接申请评估验收,优秀的可以列为品牌专业。
三、迅速启动工程一期项目建设
一期项目全省共有123所高校申报437个专业点,其中50所本科高校申报265个专业点,73所高职高专院校申报172个专业点。本次申报学校多,涉及专业广,社会关注度高。评审遴选工作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既定程序,先后经过学校申报、初审、专家评审、综合评审、省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审定、网上公示等程序,完成了评审任务。省教育厅监察室全程参与了监督。
为提升品牌专业评审的权威性,参加这一阶段评审的专家达100位,其中省外专家40位,省内专家60位。专家严格实行回避制度,申报专业负责人不参加评审工作。专家评审把握三条原则,即择优遴选、整体推进和优化专业结构原则。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省政府办公厅于5月11日组织了综合评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了认定,对没有项目入选的本科高校和省示范高职院校进行了适当增补,对专业点过于集中的专业进行了一定调整,并增加了个别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专业点,共评审通过258个专业。5月29日,曹卫星副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办公会议,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审定。
为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对于本次申报没有获得立项的,以及受名额限制没有机会从学校申报出来的专业,只要未来四年内自筹经费充足、建设成效明显、实力提升显著、参与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年度考核合格,在一期项目建设期满时,可以和立项的专业一起参加验收,如果验收通过列为优秀一样可以授予品牌专业称号。
根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省教育厅将与有关项目责任高校、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既是立项专业实施建设的依据,也是今后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省教育厅、财政厅近期将印发关于如何做好“项目任务书”制订工作的文件,各高校各立项专业要按照不低于申报书所列的建设标准,认真制定项目任务书,真正达到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目的。项目任务书提交后,我们将组织专家对任务书进行论证,论证时既要看任务书与申报书的吻合度,也要看任务的确定是否符合要求,还要看所确定的任务是否具有完成的可能性。如果专家对任务书的疑问较多,可能还会请相关专业进行答辩论证。请项目高校和有关专业做好充分准备。各项目高校要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与专业带头人签订责任状,加强协调推动、过程管理和督查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细化和落实具体政策措施,在人、财、物、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确保全面完成项目任务书确定的各项目标。各项目高校和专业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只争朝夕的精神,迅速启动建设,确保取得显著建设成效,使立项专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为工程的深入实施打好基础。
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自《江苏高教》,2015年第5期,沈健,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