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教学研究

专业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意见稿)》明确地提出,构建适应高等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优劣和社会认可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建设质量。因此, 专业评估应该是高等职业院校质量评估的重点。“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新界定,又对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内涵建设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为高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专业评估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新界定的内涵分析

20127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内涵有三点:一是增加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期待,即“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需要”;二是明确对高职人才培养标准的多重涵义,即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三是回归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又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标准,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抓手在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龙头, 是学校发展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核心。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专业布局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革新以及作为其后续工作的一系列评估、验收等多方面内容。由此可见专业评估是专业建设的要素之一,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在坚持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改革力度,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并以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果为标志开展高职专业评估,这是促进高职教育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现实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评估始于2004年,第一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方案与指标过多地借鉴本科院校的内容,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变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2008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规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新一轮评估的主要内容更加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涵盖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主要评估指标,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跨入一个新的阶段。新评估方案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评估目标注重内涵发展,评估方案将“水平”二字去掉,评估结论将等级去除等,更加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但新评估方案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建设评估体系没有形成

无论是回顾高职院校评估实践,还是梳理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成果,都有不到位的问题。一是评估实践不到位,前两轮的评估往往是通过院校发展中的某几项指标评价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培养水平,没有把专业建设评估放到应有的突出位置上,只是作为学校整体评估的一项指标进行所谓“特色专业”的评估,但“特色专业”一般只占一所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的1/10左右,并不能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专业水平;二是评估研究不到位,专业建设评价研究成果多在于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开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专业建设综合的系统化评估研究不多。从对麦肯思报告分析可以看出,只对专业建设的单一方面进行评价是不全面的,如对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会关联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多方面问题。由此可见,适应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建设的评估指标尚不健全,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尚未形成。

(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有职业教育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对高职专业评估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政府、高职院校等主办机构,还必需包括企业行业代表、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社会中介、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等。由于前两次评估属于政府主导型,评估主体主要是熟悉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者和兄弟院校的领导,他们是评估的绝对力量,属于“同行评同行”,导致企业行业参与流于形式,教师、学生和家长评价走过场,第三方独立评价人微言轻。

(三)评估指标单一

在前两轮的评估实践中,都是用一套指标和标准评估所有高职院校,包括所有院校的“特色专业”,这既不符合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多样性发展的现实,也会由此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趋同、僵化现象的出现,更可能影响或制约高职院校和专业办出特色、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专业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评估要素及其构成

以新建高校、新增投入、扩大招生为特征的高职规模扩张已接近极限,截至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329 万,在校生总数达960 万人。随着规模的快速发展,制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同时生源不足也将迫使高职院校重新洗牌。现实逼迫高职院校必需内涵式发展,既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增强核心发展能力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以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院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做好专业评估,是高职院校实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和提升竞争力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其建设成效综合体现在专业设置合理、专业实力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专业设置合理主要涉及需求调研、校企合作、人才定位等问题;专业实力增强则体现在就业质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服务能力提升主要包括社会认可度、社会服务、境外交流等环节。如图1所示,以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联动,构成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建设的主要过程,也是专业评估的基本构成要素。

1 专业评估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坚持“高与职”的类型特点,构建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基本出发点,以多元、系统、开放为原则,以体现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载体进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使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实践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高职专业评价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1 高职专业评价指标内容与评价方式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指标内容

指标

内容

专业

设置

市场

需求

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与本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的高端技术岗位的契合度;市场对本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定性

企业

调研

企业四类人员(老总、部门经理、领班或组长或线长、毕业生)调研情况;技术进步对企业业务的变革和影响调研

定性

同类专业情况

同类专业在本省(市)和国内开设情况;同类专业中最强和较强专业的长处与特点;本专业的优势与不足

定性

专业定位与专业特点

对应产业(行业)发展,目前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符合需求,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否合理;现有专业的优势、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定性

专业建设整体构想

符合“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专业建设理念先进,建设思路清晰、科学、切实可行

定性

实现构想需建立或完善的机制

瞄准本省(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的高端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关键技术,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定性

……

……

 

 

 

 

 

 

 

 

 

 

 

 

 

 

 

 

 

 

 

专业

实力

人才定位与人才规格

对接产业(行业),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定位准确,服务面向和服务岗位指向明确;以岗位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

定性+定量

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落实形式,既体现强调技术、关注技能、注重创新、兼顾人文和综合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两个系统化设计的落实情况,既基础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化设计,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交叉融合

定性+定量

课程

设计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能为主线,遴选课程内容;以生产过程为线索,编排课程顺序;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证书考核融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

定性+定量

师资

队伍

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创新师资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注重教学团队梯队建设,逐年增加能工巧匠进课堂的人数及课时比例

定性+定量

实践

教学

能够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发实训项目;逐步实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专业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接、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利用率高,效果好

定性+定量

质量

保障

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全过程监控的精细化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规范顶岗实习环节管理、监控顶岗实习质量,确保顶岗实习教学功能的实现

定性+定量

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工作与个人期待吻合度比例;专业对职业人才的贡献及其竞争力,专业对行业人才的贡献及其竞争力,专业对地区人才的贡献及其竞争力等

定性+定量

……

……

 

 

服务

能力

学生

服务

在校生对入学教育的满意度;在校生在适应性等方面得到帮助的比例;在校生对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满意度;在校生对图书馆、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的满意度;毕业生接受就业服务的比例和对就业服务的有效性评价

定性+定量

科研

能力

专业年获得局级及以上科研和教改课题立项和结题数量;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经费;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局级及其以上科研成果数量;专利获取、科技成果转化等

定性+定量

社会

服务

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与服务等;关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

定性+定量

境外

交流

专业国际和境外交流合作项目,每年直接招收或境外交流学生数量

定性+定量

……

……

 

(三)高职专业评估的方法

在专业评估中要充分运用说专业、说课、考察和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多要素、多维度的剖析。一要让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情况的汇报(说专业);二要让专业课教师说课,了解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情况,交流课程建设的思路;三要考察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特别重点了解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四要深度访谈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探求,同时可以查阅教学文件、学生毕业设计等有关资料,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便了解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情况。

专业评估中还应注意示范校、骨干校和一般院校,东部和西部院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院校在专业基础、专业投入、软硬件建设条件和水平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专业评估中适当加以考虑。

四、实施高职专业评估的条件保障

(一)从制度上保障多元评价落到实处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一直是政府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注重的是学校和专业的声誉和生源;对于企业而言,看重的则是人才的效益,而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追求的就是就业竞争力和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在高职专业评估中,国家要制定相关制度,落实和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评价体制。政府侧重评价专业的办学基本条件,学校侧重评价专业的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侧重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能,学生和家长侧重评价专业和学生的就业和创意能力。随着院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提升,逐步实现管、办、评的分离。

专业评估要从制度上保障第三方评价落到实处。请第三方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估的透明度和真实性。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自觉的采用第三方评价的做法,但仅限于少数基础好、实力强的院校,数量还相当有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文件,从制度上明确要求第三方评价在专业评估中所占比重不低于50%;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规范社会评估机构的地位和职能,保持其中介性和公正性及可信度;作为社会评估机构自身也应当充分利用最先进的评估理论和技术,使第三方评价成为高职专业评估的有效补充。

(二)从管理上保障学校和专业的自我评价落到实处

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是由学校自身来保障的,外部评估只能起到促进、监控和诊断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外部评估与内部质量保障的联系,使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应首先通过收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意见,了解所设专业的现状,展专业设置和课程质量的评估;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专业教师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和提升,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还应当建立健全多级督导机制,集聚校内各方面力量,为内部质量保障提供组织保障。

(三)从研究上促进专业评估成果的固化和应用

专业建设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内涵发展、建设、改革的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其评价方案则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并以标准化的系统性文件呈现,是开展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专业评估实践的同时,加强对构建高职专业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也必须引起相应的重视,以固化专业评估取得的成果, 并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一要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质量观,结合专业评估的实践,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立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创新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模式,优化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方法,构建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方案开发和运用的基本理论体系;二应参考麦肯思评价方式,尝试以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评价和反馈为源点,通过了解、收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全面评价其就业能力和水平,从而以就业指标为依据,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发涵盖专业动态调整及校企合作等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制度、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评价、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高职专业评价方案。

(摘自《职教论坛》,2013年总第33期,王珑,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 学院地址: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天星路8号|
  • 邮编:225300|
  • 电话: +86-0523-86662601
版权所有© 202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