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要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专门研究制定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2012年度报告基本要求》。该文件提出:各省份、各高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各自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办学特点,在充分调研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面向公众读者撰写质量年度报告,如实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质量年度报告还须涵盖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条就是“突出‘地域性’特征”,第二条则是“凸显地方政府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依存度’”。
到2013年4月,共有28个省份和535所高职院校报送了高职教育2012年度质量报告。我们在参与国家版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写工作的过程中,认真研读了上述省级版和学校版的质量报告,从中深刻体会到强调“地域性”和“依存度”在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意义。这些报告中很多生动的案例有力地说明,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宏观视野出发,高职院校必须主要定位于服务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面向以往那些难以为高校所顾及到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接地气、聚人力、助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能否实现地方与学校共生共长、合作共赢的全新局面,应该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强化对接,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招收当地生源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强调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满足了地方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规格上与规模上的新需求。如江苏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元,紧随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城市后位列全国第五;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万亿元,仅次于上海而位列全国第二。为何苏州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能逆势上扬?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州拥有的16所高职院校”。事实上,高职院校不仅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航空航海、高速铁路、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也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认可,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根本性的认可。
——重装: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德阳市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当地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建设“德阳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产学研示范园”,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则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的思路,与省内100家大企业集团、10个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了“产学对接”。近5年,中国二重、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攀钢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企业就接收了6500余名该校毕业生。德阳市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
——高铁: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占世界总和的“半壁江山”,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华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路同行,服务华东地区高铁与地铁发展。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与各铁路企业合作建成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国内首家高铁教学站场,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
——航空: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0、歼-20 战斗机分别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军用战斗机从世界公认的三代机向四代机迈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是这两种型号先进战机建造一线的重要力量。生产该机型飞机骨架的某数控加工厂共有员工650名,其中该学院毕业生就有101人,目前已有25人在车间主任、工艺员、工段长等技术及管理岗位。而在274名飞机制造尖端设备一线操作员中,共有该学院毕业生76人,占27.7%。
——航海: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航海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我国高级船员队伍主力军。根据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调查,在远洋高级船员队伍中,具有高职学历的人员占80%左右。中外航运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船务公司之一,营运一支规模达50 多艘、300 多万总吨货船和2000多名船员的自有船队,其中毕业于江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占该公司自有船员数的70%,已有船长2名、轮机长2名。
二、植入地方,支撑高质量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小城镇乃至乡村,显现了人才吸纳、人才回哺的人口集聚效应,院校所在地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城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真正将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校一体,共建共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国6 岁以上人口中大学专科学历人口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大学本科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专科学历人口比重上升了4个百分点,本科学历人口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城镇专科与本科人口比重同步上升了2个百分点;乡村专科人口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本科人口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事实上,高职院校办学重心下移,不仅圆了农家子弟的“大学梦”,而且正在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优化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扎根桥头村,办学不进城:办在宁安市桥头村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坚持扎根乡村不进城,坚持直接服务“三农”、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学院发展促进了当地乡村发展,形成了高职校区、人文社区和科技园区“三区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动温春镇整体搬迁至学院所在地桥头村,以吸纳农村人口为主形成了8万人的规划规模;而依托学院发展的新镇,则将成为联结牡丹江市与宁安市之间同城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助推区域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县校一体,共建新城:四川德阳市的罗江县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引进民办高职学院成为县城社区发展的重要基地。县政府与民办的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签订政校合作协议,投入2450万元在学院内共建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既为师生所用又向市民开放;为优化学院周边环境投入1700万元修建了大学路、滨河公园,并开通了城市公交车;2012年县校共建四川省级“罗江高职教育园区”,县政府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并给予税费优惠,如仅以拆迁成本四分之一的低价提供学院建设用地。三年来,学院在校生达到11000人,实现全县3.5万人次农民工培训。“县校一体,共建共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打造高职名片,助力高质量城镇化:江苏苏州的太仓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县级市,户籍人口47万人、非农业人口20万人,在城镇化进程中聚集了过百家技术密集型德资企业。吸引大量德资企业入驻的原因,正是由于发达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太仓市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当地政府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教育资源优势,调整专业结构,强化社会培训,拓展国际合作,根据众多德国企业聚集的特点和用工需求,主动出击打造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本土化新模式,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三、人才回哺,主动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2010年,畜牧类技术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长幅度在一产和二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领先,反映了高职院校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技服务,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科研与推广服务,院校科研经费不断取得新突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研发和技术服务经费都超过了3000万元,社会支持力度连年提升,学校在为“三农”服务中体现了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发展。高职教育逐步起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目的。
——“品种+基地+技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由教师、学生、行业技术骨干组成六大科技创新“混编”团队,实施“品种+基地+技术”的服务模式,年推广“苏姜猪”种猪4366头、销售商品猪21.2万头、“苏牧1号”白鹅62.9万只。学院的贡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2012 年合作投资3.3亿元打造三大产学研基地。泰州市政府在建设农业开发区时给予学校1500亩土地建设农业科技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在建设工业开发区时给予学校100亩地建设倍康药业基地(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在建设医药高新区时给予学校1200亩土地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江苏中药产业科教园),为当地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
——“一师一班一村一品”:贵州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有1/3来自铜仁,1/3来自省内其他地区,1/3来自省外。但由于其专业教学对接当地产业发展,有80%的毕业生都留在铜仁,为当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学院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服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村开发特色农副产品,近三年选派了500多名学生开展进村服务活动,协助创建省、市、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8个。例如松桃苗族自治县水竹村得到该学院服务工程助力,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600元增长到2011年的4260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系三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在未来十年优先重点发展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一批支柱产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以农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要求每一个系至少要有三个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能够独立创立品牌的产品。如该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推出的“一系三品”有:瘦肉型猪(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广西南宁绿兴种猪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优质三黄肉鸡、三黄鸡蛋、生态黑猪、黑羽西洋鸭等。通过与广西地方农业产业紧密结合,使得学院的专业特色与服务能力更加突出。
四、协同创新,助力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
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人员多,能够发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中小微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助解了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 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一镇一品一专业”:广东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被政府部门称为“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给水泵”。学院围绕全市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在各专业镇区建立“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 等产业学院,紧贴地方产业需要优化专业、培养人才。学院96%以上的毕业生在本地中小微企业就业,被企业称为“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的人才,为中山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全方位参与地方食品安全工程: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鲁商集团为依托,承建了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专业的50余名教师、近300名学生组成相关工程实施团队,形成了“及时发现需求、合力协同创新,重在集成应用”的产学研结合、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全方位参与地方食品安全工程,实现了山东省130家规模以上屠宰企业进厂、静养、屠宰检疫到无害化处理等五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和1800家屠宰企业信息化管理,参与了山东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产销服务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农产品产销行情服务、物流科技和食品安全三大服务体系。
——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浙江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学院与当地35个行业协会、307家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设有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和院级研发服务机构38个,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转型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院还与永嘉县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学院、瑞安学院,助力县域经济转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五、地校互融,以促进“新四化”彰显办学质量
2011年,我国人均GDP 超过5000美元。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是一个分水岭,它表明这一经济整体进入了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从各地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的省份已达25个,而低于3000 美元的省份仅有2个,说明绝大部分地区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或者正处于转变的关键阶段。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将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人力资源成为市场角逐对象,正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批能够留在当地服务区域转型和产业提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面临这一历史新机遇,高职院校亟待在“依存度”和“地域性”上狠下功夫、大做文章,逐步建立起地校共生共长、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通过对2012年各省和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报告的研读,我们看到各地围绕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地方政府和相关高职院校紧贴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使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契合度不断提高,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更加适应,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办学重心逐步向下延伸发展到县域的趋势更加明显。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高职院校布局向县域腹地延伸提供了空间,也为年轻人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而高职教育具有重视需求导向、强调实践教学、学校区域分布均衡的特征,具有与城镇化进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直接对接的天然优势,将地校合作共赢作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必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切实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教育部职成教司要求各地和各校的高职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必须突出“地域性”、凸显“依存度”,着力反映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需求与支持,以及高职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正是适应和促进“新四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观的一个重要体现。
(摘自《职教论坛》,2013年第25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晨,马树超,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