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重心已从外延建设转移至内涵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因此,为了促进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制定专业建设标准便成为现阶段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因为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支柱,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专业建设的力度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就业质量,并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况且,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速度和水平。为此,《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并且,江苏省教育厅还发布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以促进专业的规范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但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建设标准主要从评估角度制定,对特定院校具体专业建设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功能相对较弱。因此,为了制定适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建设的标准,有必要从实施层面对专业建设标准制定的策略作一探讨。
一、专业建设标准的内涵
“标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衡量事物的准则”。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就是“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符合需要。因此,“专业建设标准”可以定义为以一定文本形式制定的、指导专业规范建设的、衡量专业建设水平或质量的准则。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标准是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使专业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遵、有序开展,从而为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专业建设标准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专业建设标准化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标准亟待制定和规范,它是办学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评估的准绳,也是社会了解、监督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例如中国药品标准已建成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标准。因此,专业建设标准也应建立国家、地方、院校三级标准,以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地发展。
(二)学校内涵建设亟待专业建设标准化
1.专业建设标准能有效指导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标准,顾名思义,是为建设专业而设立的标准和规则,对专业建设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标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的导向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方向,标准的清晰度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因此,只有建立科学、规范、清晰的专业建设标准,才能有效指导专业建设的长期规划、短期计划和目标执行,从而使专业建设始终处于健康的发展轨道和状态。
2.专业建设标准能规范专业建设过程。专业建设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和过程,通过规定时期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职业”和“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需求,具备现代人所必需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道德、意识、知识和能力,满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使其“成人”并“成为工作者”。因此,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不同时间、不同班级和不同教师所培养的同专业学生均能满足行业同质化工作岗位的需要,必须用专业建设标准来规范专业建设的过程和内容,如同制药企业实施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3.专业建设标准能科学评价专业状况。学校内部专业自查评比,兄弟院校之间专业比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评估,都需要依赖一定的标准才能开展。近年来,无论是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评估,还是国家示范专业、省级合格、品牌、特色专业评估,都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建设评估标准,并细化为多级指标进行评分量化,从而较为科学地评估出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整改建议。
4.专业建设标准能反馈专业建设问题。作为衡量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专业建设标准,既是“一杆秤”,也是“一面镜子”,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发现专业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从而为下一步专业建设工作的规划和开展提供依据。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不适应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这就需要对标准进行修订,以满足和促进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专业建设标准制定的策略
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握好方向,确定好原则,选择好依据,掌握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才能制定出科学、规范、实用的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制定的主要策略下图。
(一)专业建设标准制定遵循的原则
1.“三化”原则。即专业化、职业化、定量化原则。专业化是指基于特定专业制定与该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标准,以提高标准的针对性;职业化是指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标准建设的全过程,以提高标准的应用性;定量化是指将标准内容指标尽可能以数字、等级、比例等量化指标明确界定,以提高标准的执行性。
2.“三性”原则。即操作性、指导性、示范性原则。操作性是指标准的条目、指标、内容清清楚楚,指令性强,不模棱两可,从而提高标准的实施性;指导性是指标准明确指令“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对特定专业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以提高标准的实用性;示范性是指标准各项指标具有较高的层次,通过本标准建设的专业能逐渐成为示范专业,从而提高标准的引领性。
3.“三观”原则。即动态观、发展观、质量观。动态观是指标准中的某些指令需要用现在时、进行时予以表述,而不是过去时、完成时,以体现专业建设的持续性;发展观是指标准中的各种调研需要不断开展,规划、计划需要不断修订,制度、文件需要不断更新,从而使专业建设始终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质量观是指标准制定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专业为中心任务,不断吸收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体现标准的有效性。
4.“三融合”原则。即行业、职业教育、专业的有机融合。专业建设在横向层面是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因此,在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时应将行业发展情况、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建设主要内容融为一体,三者兼顾,才能制定出适应行业人才质量需求、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专业建设标准。
(二)专业建设标准制定的依据
1.理论研究。专业建设标准制定既要“接地气”,又要“通天气”。要对政府主管部门关于职业教育和行业产业改革及发展的文件进行解读,要对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相关文献进行研读。通过对政府文件解读,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可以了解职业教育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及专业建设的定位,为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导向;通过对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相关理论的学习,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可以了解专业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为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思路。
2.行业调研。专业是为行业和职业服务的,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必须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对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形成调研报告和岗位能力分析报告,用以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质量评价指标等标准的科学制定。
3.经验总结。专业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经验工作。因此,在专业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既要不断总结自身专业建设的经验,又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通过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经验要点和典型案例,形成具有指导价值的经验文本,为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4.专家论证。专业建设必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无论是在专业开设前,还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都需要聘请来自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科研机构、职业教育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对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制度等进行论证。通过他们高屋建瓴的思路和丰富经验的指导,使专业建设标准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使专业建设从一开始就步入标准化建设的轨道,从而促进专业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三)专业建设标准包含的内容
1.专业开发标准。专业开发包括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和专业文化。专业定位标准即对专业调研论证和岗位能力分析的行为和内容进行规范,使专业定位准确,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专业发展标准即对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方向拓展的行为和内容进行规范,以保证专业发展持续,并与行业产业发展变化保持一致;专业文化标准即对与专业相关的物质性文化和非物质性文化建设内容的规范和指导,使专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深厚,并逐渐成为专业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2.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该标准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配备、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的依据,只有科学制定课程体系,才能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管理标准即对课程实施、教材选用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和示范课开展的行为和内容进行规范,使课程管理科学、规范、精细、有序,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3.师资建设标准。师资建设包括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基本条件(学历、学位、职称、结构、比例)、基本素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个性品质、学识水平)、教科研能力、知名度、实践培训等内容进行规范,从而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并保障专业建设标准的实施。
4.资源建设标准。资源建设包括实训基地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即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利用及校外实训基地设立、管理和开发的行为和内容进行规范,使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和专业教师实践的需要,并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即对专业图书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的行为和内容进行规范,使信息资源丰富多样,从而满足学生和教师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
5.教学实施标准。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标准即对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管理的内容和行为进行规范,使常规管理精细有序,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教学改革标准即对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创新的内容和行为进行规范,使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增强教研活力,促进成果产出,并为常规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6.质效评价标准。质效评价包括对办学规模、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评价。办学规模评价标准即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规模的评价进行规范,使办学规模适度,与学校教育培养能力相适应;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即对“四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取得、技能大赛获奖、就业率、创业教育情况及社会满意度的评价进行规范,使培养质量优良,充分展示学校教育的硬实力;社会服务标准即对技术服务和资源共享情况的评价进行规范,以鼓励和促进学校利用自身资源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摘自《职教论坛》,2014年第21期,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田友清,丁平,刘德军,王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