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设置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自身特点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
一、深刻认识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时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此,除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投入的保障之外,建立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各方参与、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体系、机制是迫切需要突破的难题。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作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在引导院校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引入社会监督、体现各利益相关方意志、激发自身潜能、营造良性发展机制等方面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提升院校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我国的各类院校,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形成了只向上级负责的思维定势,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与完善,这种情况虽有较大改变,但关门办教育、管教育、评教育的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以保护隐私、保护积极性等为借口,干扰向社会公开数据的阻力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政府的投入是纳税人的钱,学生的学费是家长的劳动所得,毕业的学生服务于社会建设。所以,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承载的都是全社会的希望。学校首先应当对社会负责,应当尽最大的努力用好财政的投入、学生的学费,培养出适需对路、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能力、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对全社会有负责的交待。因而定期向社会公布质量报告应当成为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自觉的行动。这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院校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有着积极的作用。
2.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引入社会监督的需要。目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各级各类院校的愿景目标,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服务于每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人民满意更是责无旁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还人民以教育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决策权,让人民可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绩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实施及时、有效的影响与调控。通过高职院校质量年报,社会各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新的一年中又将采取哪些改进措施、重点解决哪些问题、预期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以此作为前提,监督才有渠道、评价才有依据、参与才有理由、影响才有可能。
3.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深化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经过10 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跨入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核心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定要走政校行企多方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众所周知,多方合作不仅需要一个让参与合作的方方面面参事议事的平台,同时,更要有共同的愿景、合作的基础,要有操控能力,随时把握合作的现状、效果,合作各方的现实贡献;合作各方的诉求、忧虑和愿望以及得到满足的程度,并且随时据此做出“响应”、形成共识。而要实现上述愿景,起关键作用的一个环节就是随时为参与各方构建一个形成共识的“真实图像”,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就是为了要提供这样一个“真实图像”。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不仅要以网络化的数据采集平台为重要支撑,以保证其实时性与真实性,而且要将年报的编制过程做成为深入了解合作各方诉求、协调响应各方诉求、高度聚焦各方诉求的过程。因此,切不可想当然地把高职院校质量年报视为一般的年度工作总结,把编制工作作为一篇官样文章。
4.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据有关预测,200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规模逐年增大,在2008年达到峰值1.25亿以后,自2009年至2020年前后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生源的逐年减少,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打造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提升学习力和创造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而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产生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源头主要有四个因素,即需求、目标、标杆、自省。而科学认识“四个因素”的前提是“比较”,即通过有效、到位的比较达到“知己知彼”。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正是为了让所有高职院校能够方便地、准确地做到“知己知彼”。作为“知己”的结果,将进一步彰显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经验总结和原因分析,明确提高、改进的方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作为“知彼”的结果,必定会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间的相互了解,进而拓宽眼界与思路,在比较与共享中不断提升学习力和创造力。
5.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近20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正在逐步深入。在理论上,通过评估的引导,许多院校把“质量监控”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与探讨,组织了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在组织上,各院校在“以评促建”的过程中普遍梳理了质量管理的工作线条,强化了各部门的质量保证责任,建立了“评建办公室”等从事质量保证的机构。在工作上,随着质量意识的增强,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建设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在队伍上,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培训,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和水平都较高的评估专家队伍。总之,经过近几年的评估实践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内外部条件。
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成果为建立年报制度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特别是2006年开始启动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工程,开展4年多来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成果,已为建立规范的质量年报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各院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绝大多数院校建有校园网。自2008年始,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一年一度的数据采集已经形成制度。校园网络版的引入,将会进一步加快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进程。这就为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为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提供了扎实、可信的技术平台。
二、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1.基本原则。①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即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即“服务于需求”要从社会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建立年报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教师、政府等是年度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质量管理的真正主体。②真实性原则。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的目的是向社会做出质量承诺、引进社会监督机制、体现教育举办者的诚信,因此,真实性是最基本保证。③开放性原则。在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时,既要及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又要从国情、高职教育实情出发,同时还要为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企业的个性需求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以及与时俱进、调整改进的余地。④关键性原则。由于每一所学校都处在动态的环境之中,都在适应变化的需求过程中变化和发展着,抓住关键也就抓住了建设发展的重点;并且,每所院校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重点,每一年有每一年的重点,这正是年度报告的重要意义所在。⑤简易性原则。在设计和建立质量年报制度时,要尽可能地精简组织、简化流程、节省成本、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在追求简易性的同时,充分体现质量保障“三全”(全方位保障、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的基本原则。⑥持续改进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类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会不断丰富和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必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具有引导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机制与活力。
2.目标任务。其一是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由定期评估制度,省、校两级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平台数据采集上报制度,以及教育部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公报制度等组成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二是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与效益;其三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其四是促进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其五是提升高职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的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原则上应反映所报告年度内的情况,数据来源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教育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各类报表为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研制的年度报告结构框架如下:
1.人才培养工作基本情况。涵盖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观,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成果及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之处。
2.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以下6个方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专业建设涵盖专业设置与规模、培养目标定位、重点建设专业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涵盖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涵盖专任教师、兼职教师、队伍水平、教师培训和评教情况;实践教学涵盖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保障、顶岗实习和资格证书;教学管理涵盖管理队伍、人员稳定、质量监控和奖学助学;社会评价涵盖招生情况、就业情况、教学成果、学生获奖、社会服务和社会评价。
3.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对策。各校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规模等千差万别,因此,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对策应各有侧重、形成特色,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