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教学研究

之所以研究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首先,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质量是人才质量的基石;其次,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专业评估是保障专业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再次,就评估本身而言,内部专业评估比外部评估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因为一个真正持久的教育质量机制是建立在学校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的,而内部专业评估正是高职院校自查、自省和自律的专业质量保障机制。

一、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内涵

1.专业评估与内部专业评估。一般认为,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既是对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是高职院校自身组织人员,依据预设的质量标准,对专业建设和管理过程符合标准的程度、对专业建设和管理产生的绩效进行判断,以此推动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持续改进的过程。

2.内部专业评估的特征。(1)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依据教育规律、管理规律,规范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激发专业教研室、教学系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及时发现和改进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中的问题,提高专业质量。(2)评估的组织者是学校,评估的实施者主要是专业理事会人员、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人员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专业服务对象,因而,评估是专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专业的载体。(3)评估的客体是学校的所有专业,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强制性接受内部专业评估。(4)评估的内容是影响专业质量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专业管理、发展资源、教育过程、绩效和管理机制运行等五个方面,不仅评估工作的现实状态,也评估工作的发展水平。(5)评估采用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将专业建设、管理工作分成两类:一类工作依托网络平台实施评估,另一类工作深入到现场进行评估。评估严格把握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通过专家与专业建设者、管理者的沟通与讨论,及时发现和改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作。(6)评估本质上是专业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一种长效机制。评估以高职人才培养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设计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内容、方法、程序、主体和形式,使专业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制度化轨道。

二、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和评定专业质量的依据和准绳,是专业评估的核心。现代评估理论认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具体化了的评估目标,是将具有原则性和抽象性特征的评估目标逐级分解,使之成为具体的、行为化和可测量的诸分目标,评估指标体系由各级评估指标及其相关的权重系数和评估标准构成。

1.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概括化了的评估内容,它明示评估活动评什么、不评什么。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如何设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既然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保障专业质量,那么,应当由影响专业质量的要素构成评估指标,以便通过评估引导、推动、保证这些要素达到或超过预设的质量标准,从而实现评估的目标。那么,影响专业质量的要素有哪些呢?

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保证一个产品(服务)的质量,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科学地对产品(服务)生产的管理职责,资源提供,产品(服务)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四大过程”进行策划和管理,控制了“四大过程”,产品(服务)的质量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陈玉琨教授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可分为‘四大方面’: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

张志英博士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中谈得更为明确: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应涵盖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八个“专业要素”。

依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可设计为专业管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与评价、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环境支持系统和绩效管理等八项内容。(1)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体多元、内容繁杂、场地分散,各项工作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确保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的质量,专业管理不可或缺。(2)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与评价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查出来的”。过程的“零缺陷”才是质量管理首先要追求的目标! 因此,控制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十分重要。(3)教学与教育团队、实训与实习基地、经费与企业支持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资源和条件,优质人才培养依赖优质的资源和条件,优质的资源和条件为优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4)追求建设、管理的过程质量是手段,其目的是获得优良的绩效,绩效才是专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无法保证学生发展、就业,不被学生和用人单位认可的专业是注定要被调整的专业。更何况绩效测量、分析有助于发现和改进专业建设、管理的过程,推动过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绩效管理意义非凡。

2.评估权重系数。权重系数是具体的评估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分值比重,反映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目的,是通过诊断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中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专业建设、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改进方法,而不是为了鉴定分等、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这种“形成性”教育评估的指标是不需要附带权重系数的。

3.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评估指标的质量要求,是对评估工作所期待结果的质性规定。评估标准是专家价值判断的尺度,也是专业建设者、管理者工作的规范和参考,充分、适宜的标准是评估效度的保证。笔者认为,设计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标准应把握以下准则:(1)教育性与职业性结合:要深谙专业建设、管理是教育与管理实践活动,评估标准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引导人们按规律办事;同时要明白专业评估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进入专业职业领域提供质量保证,因而,要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评估标准。(2)整体性与独立性结合:标准设计要抓住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的本质属性,全面分析制约质量提升的要素,完整描述诸要素的质量要求,避免疏漏;同时要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避免标准重叠或存在因果关系。(3)前瞻性与操作性结合:标准设计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突出时代要求;同时要建立在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保证每一项质量要求经过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4)刚性与弹性结合:标准设计要把握指标特点,合理使用刚性标准与弹性标准。刚性标准能避免认识偏差,能保证评估的精确度和客观性;弹性标准能给专业建设者和管理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工作的需要调整工作、改革工作和创新工作,从而形成专业的特色和风格。(5)表现标准、过程标准和时间标准“三位一体”。不论是专业建设、管理,还是专业评估,都牵涉到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人士,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评估标准应尽可能细致、详尽。为此,可设计表现标准、过程标准和时间标准“三位一体”的标准系统。表现标准是对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程度的规定,即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好;过程标准是对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过程的规定,即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等具体工作由谁来操作,由谁来评议,由谁来审定;时间标准是对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的时间规定,即专业建设和管理及其绩效评价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

三、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方法

1.网络信息平台架构。(1)一个专业、一份档案。学校开设的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立的电子档案,电子档案记载专业建设、管理工作状态及其绩效数据。(2)一项指标、一个页面。评估的每一项二级指标,都有相应的页面,页面呈现该项指标评估时所需要的信息,即便是现场评估的指标,其评估的情况也在页面上反映,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为年度评审提供依据。(3)一条标准、一个窗口。每一个页面有三个窗口,分别记录对应于表现标准、过程标准、时间标准的相关信息。(4)显示现状、显示发展: 窗口信息不仅记有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当下的情况,还保留前几年的信息,人们通过数据比较、分析,能掌握专业发展的情况。

2.网络评估。由于评估指标对专业建设、管理工作,对绩效测量与分析提出了明确的时间标准,评估者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及时对相应的工作作出质量评价,一经发现问题,借助网络与相关工作者平等地沟通、交流,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各项工作的表现标准、过程标准和时间标准得到有效落实,各项工作的过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现场评估。专业建设中的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适合在现场评估,评估专家深入到现场考察、分析情况,与教师共同探讨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四、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主体

如前所述,内部专业评估是对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建设中,设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这些工作,可能的问题是部门设置不完整、职权分配不充分、制度设计不系统、制度执行不规范。因此,内部专业评估应当由职能管理部门负责,或许是补充、调整后的职能管理部门实施。可以如此设计评估主体:专业建设管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之“表现标准”落实由专业理事会评估;教学与评价工作之“表现标准”落实由质量管理办公室督导员评估;教学教育团队、实训实习条件、支持系统之“表现标准”落实由教务处评估;专业建设与管理绩效统一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组织教研室评估、分析。而所有工作之“过程标准”、“时间标准”的落实则由学校质量管理办公室集中把控。

五、保障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质量的若干重要问题

1.管理体制、机制变革。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设置采用“直线职能型”,这种组织架构在学院和系()设有行政职能部门或行政职能人员,教研室作为学院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不配备专门行政人员,其行政职能由教研室主任履行。本研究提供的内部专业评估模型,给专业教研室、教学系和学校职能管理部门分配了不同的专业建设、管理任务。另外,专业理事会在内部专业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需要对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作出适当的调整,调整机构设置,理顺相互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分配相应权利,以确保专业评估工作的秩序和质量。

2.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学校、教学系的管理成员成为评估的专家,这对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掌握高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真正成为教学、教育的行家和管理的专家,否则,内部专业评估本身的质量、乃至生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应十分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评估专家,为内部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质量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开展。内部专业评估当属质量管理的制度形式,对于专业建设这样的“精神性”活动,制度的局限性是无法回避的。“对质量及其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规范、标准等被‘规定性’的层面上,应该表现在为学生发展的责任意识、严谨求是的行动准则和追求至善的大学品格方面”。伴随着内部专业评估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应当启动专业建设文化活动,例如:开设“专业发展论坛”,邀请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专家,介绍专业建设的先进理念和要求,组织学校教师、管理干部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建立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示范实训实践基地评选、表彰制度,推广先进经验,树立学习榜样;设立“专业建设突出贡献奖”,奖励在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行业、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通过质量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制度推动和文化引领紧密结合,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人人研究质量、及时更新质量、处处体现质量的文化氛围。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5期(总第217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寿根)

  • 学院地址: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天星路8号|
  • 邮编:225300|
  • 电话: +86-0523-86662601
版权所有© 202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