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教育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也是历史文化的创生活动。它执行着文明社会的遗传功能与变革功能。高等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要根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以更高的理论修养和战略思维,以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世界眼光,把学生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底蕴——隐性文化是否强有力。教师素质就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隐性文化。“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没有高水平教师,何来高质量学生?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区区三尺讲台,彰显教师风采
三尺讲台虽小,却是教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展示自己高尚人格、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无限空间。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能够直接地感受到莘莘学子的渴望与追求; 教师能够真切地领悟到教育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的巨大作用; 教师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在富国强民、振兴中华中的重大意义; 教师还能够强烈地感知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革,并切实地领会到教学是一门创新的艺术,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三尺讲台为根基,尽心竭力地向青年学生传播人类的文明与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始终不渝地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终身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行及深厚良好的人文修养。教师应该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胸怀,要耐得寂寞,严谨治学。
教师应该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教师要时刻勤勉自励,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科知识刻苦钻研,努力在学科建设中有所建树。教师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便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之能够在教学改革中正确地提出问题,找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
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教师要博学多才、博闻强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学养深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质量上乘的学生。教师的学术造诣高才能够高瞻远瞩地审视学科的最新动态,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出“精品”课程,育精英人才。
教师要有职业的敏感性。身处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教师要能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课内外的教学与指导,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引领他们逐步迈向科学的殿堂。
教师要有学术思想的前瞻性。教师要时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追求新知识。要善于吸取人类的最新文明成果,在学科领域开拓创新,使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探索性、时代性,让学生能通过课堂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宽容的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的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辩的理性优势与人文教养的情感、意志、直觉和综合的非理性优势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在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等方面整体和谐发展的素质,最终使学生成为既会做学问,又会做事、做人的综合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树立人才强校观念,抓好教师素质建设
优秀教师是学校建设的第一宝贵资源。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认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紧迫任务抓紧抓好。”党中央在关于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也指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对于高校更具有特殊意义,高素质教师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群体和学术大师,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我党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的政治魄力和人文胸怀,真正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
其一,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做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确立“唯才是举”的选才标准,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教师在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中不断濡养其良好的职业操守。
其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开展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出去、引进来,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拓展教师的科学思维空间,造就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其三,实行同专业、同学科或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资源的结构整合,变人员堆积之劣势为集思广益、人才荟萃之优势。大力推进团队创新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科研攻关的团结协作,培植能够孕育“名师”的土壤,培养和造就特别能战斗的优秀群体和出类拔萃的人才。
其四,要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鼓励他们潜心治学,真正成为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还要请他们参与办学、治校的各项工作,发挥主人翁作用,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五,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制度。从实际出发,重实绩、重贡献,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教师减少不必要的人事烦扰及精力消耗,让教师能够潜心于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之中。
(摘自《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