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教学研究

专业评估是以高职人才培养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设计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内容、方法和程序,来促进各高职院校发现和改进专业建设、管理中的问题,规范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一、专业为什么评估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延续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模式,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共有专业532个,并允许各职业院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开设目录外专业。但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能充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忽视专业发展规律,缺乏职业规划,导致人才培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教育资源出现严重浪费。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对学校的专业发展约束力不强

为了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启动了第一轮、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评估体系把特色专业建设纳入到评估指标中。但对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侧重点在学校层面,更多关注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对专业的关注度不够;二是仅评估特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不系统。对院校间相同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建设状况无法进行比较评估,对专业内涵建设的推动力不够明显。尤其是高职院校评估是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重在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行为,对专业发展的约束力不强,无法纠正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乱象。

(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但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建立符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没有根据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开设专业,从而导致学校的专业定位不准确,主干专业过杂、类别过多,专业设置地域性不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不匹配,结合不紧密,培养的人才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为本地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如湖北省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共开设目录内专业289种,只占到《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532种专业的54.4%,而开设目录外专业仅46种,占目录外专业总数637种的7.2%,专业覆盖率较低,与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院校间的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

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具有不同职业特长的人才;学生也有多样化的学习要求。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差异性小,专业设置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强;不顾区域产业发展是否需要,千方百计开办热门专业、投入少的专业,造成部分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部分专业在区域范围内开设数量过多,同一地区学校间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如2013年湖北省54所高职院校中专业布点数量在27个以上的专业有16种,仅占全省开设专业类别数的4.78%,但其专业布点总数量占全省专业布点总数量的31.23%,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四)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

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采用的是备案制度,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前不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缺乏长远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选择专业成本低、招生容易的专业进行开设,造成专业设置差异性小,专业雷同程度大。而在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专业办学规模和布局结构的科学调控制度,没有建立职业教育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一些学校专业设置只增不减,或增多减少,并没有紧跟市场人才动态需求,对一些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进行改造,甚至停办,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及时,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五)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费保障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受此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实质上是以招生为导向的,热门专业招生学生多,给予的建设经费就多,建设和发展的机会也多;而冷门专业招生学生少,专业获得的建设经费也少,发展机会少。导致高职院校内部专业发展极度不平衡,学生主要聚集在较少的一部分专业中,甚至是少数几个专业中,而学校大部分专业呈现“吃不饱”的状态,专业的“畸型”发展既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影响了学校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和良好的专业结构,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没有保障

职业教育在近十几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或者没有得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控和监督机制,主要靠学校的自律行为和自我约束是很难保障较高的教学质量。尽管教育部开展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且面向社会每年公布学校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但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质量评价机制和第三方参与的培养质量监测体系,专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专业评估评什么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专业评估的核心应该是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为重点来构建评估内容体系。

(一)评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

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必须是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来设置的,否则,专业就没有生存发展的基础。学校的主干专业设置应与当地的支柱产业、传统专业、优势产业实现对接,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毕业生才有良好的“出口”。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定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制度,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时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形成跟踪产业发展、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的专业建设动态优化机制,职业院校的专业才能具有长久的发展活力。

因此,评估专业设置一是评专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二是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三是评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目标。

(二)评专业团队的结构与能力

一是评专业带头人的师德,学识与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度。“一个队伍的能力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专业带头人既可以来自于校内,也可以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来担任,还可以建立“双带头人”制度,由来自校内、校外的双带头人协同带领专业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引领专业发展。二是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和能力,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专业的师生比,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教学团队的专兼比例;以及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学术成果等。

(三)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设计;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了技术领域的变化,且与职业资格标准实现了有机融合。能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序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三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相结合,教学手段先进,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效。四评教学资源建设。专业教学选用先进、适用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能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满足教学需要。五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恰当,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实践教学运行保障有力。六评教学改革。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四)评教学保障条件

一评校内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二评校外实习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能够满足学生开展专业实习、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三评专业图书资料。专业图书和报刊资料能满足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研修需要。四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专业教学活动的运行和实施有保障。

(五)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

一评学习成效。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有实用价值,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高。二评就业质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率、能力满足度高,用人单位评价好。三评专业声誉。专业的社会声誉好,同行认可度高,新生报到率高。四评社会服务。专业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技术咨询,开展技术服务活动频繁,效果好,得到社会的好评。

三、专业谁来评估

(一)学校内部评估

学校内部评估能了解学校当前各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现状,诊断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专业建设的机制和措施,分析专业发展的前景,旨在通过自我批判、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的布局和结构,科学调配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学校内部评估一是以3-5年为一个周期开展的专业评估,从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组织一次全面性的评估,通过评估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专业动态优化机制,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二是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剖析活动,每年通过对毕业生开展回访,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来剖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修正专业发展中的过失和失误,从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第三方调查评估

借助第三方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来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岗位稳定率、就业后的月收入、职业能力的满足度等就业现状指标既是对毕业生能力的一种表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对一个学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现状能反映学校内部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好坏优劣;对一个省份来说,专业就业质量的横向比较,能客观反映不同学校同种专业或同类专业的建设现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建设管理水平。

(三)教育主管部门评估

教育主管部门评估旨在通过发布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各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规范专业办学行为,促进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因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应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或在一个省份内组织实施,才更具有针对性。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业评估一要根据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订合理的专业评估指标和评审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估工作程序。二要逐层推进,分阶段逐步实施专业评估工作。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对应的专业,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主干专业优先开展评估,再逐步扩展到其它一般专业。通过评估,在省级层面实现专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四、专业怎么评估

(一)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

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一方面要通过评估推进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评估不合格的专业要予以调整和取消。而单靠学校本身的自律行为,是难以真正实现专业结构调整的;仅由政府组织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一是难以实现专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易造成专业的僵化,影响专业特色的形成和失去持续发展的活力。二是会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被评院校被动应付的局面,甚至出现对专业评估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仅由社会开展的专业评估是很难得到公众认可的。

因此,无论是政府主导型、学校主导型还是社会主导型的专业评估,必须三者共同参与,缺一不可。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多方参与的专业评估体系研究,组织实施专业评估工作;以第三方调查机构、行业企业为主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和评价,有利于开展专业认证和专业竞争力排名工作,能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公正;以学校为主体,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认真整改,能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广泛参与的专业评估机制,有利于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网络评估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作为专业评估的重要信息源,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指标,设计专业评估信息采集表。信息采集表对专业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地描述,对一些定量性指标采集连续3年的数据供对比,观察其发展趋势。信息采集表采集完成后,上网公示,供社会监督。

评估专家借助网络对评估专业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专业评估信息采集表、专业自评报告进行分析,必要时,可借助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对专业进行网上评估,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并确定现场考察和评估重点。

评估专家进入被评估学校,通过专业剖析、观摩专业核心课程说课、测评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实地考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查阅专业建设的原始资料等手段,对专业进行评估。并反馈专业建设中的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专业评估结论。

(信息来源:转自《职教论坛》2015第15期,万德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 学院地址: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天星路8号|
  • 邮编:225300|
  • 电话: +86-0523-86662601
版权所有© 202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